回目录
聚焦意大利——从米兰到威尼斯


  驾车从瑞士一路钻山越岭地开到意大利边境时,忽然间眼前一片平坦,不但没有了森林也没有了山峦,更绝的是路也一下子变窄了,并且顿时车水马龙起来,明显地使你感觉到,你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
  米兰(Milano)位于阿尔卑斯山南麓,可算是欧洲南部的一个十字路囗,加上肥沃的波河平原就在身旁,因而很早就具备大发展的好条件,在罗马时期即是北意大利的贸易中心。不过,米兰的历史还可推得更早。大约公元前222年,米兰就已开发;公元3世纪末,罗马皇帝Diocletian 将米兰纳为皇帝的财产;西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在此颁布重要的“米兰诏书”,宣布基督教为罗马的国教,西方文明因此而有了重大的改变。公元375年,San Am-brose成为本城主教,开始大肆建设。
  5~6世纪,哥德人的入侵使此地暂停发展;但在哥德人之后统治此地的Lombardy王国,即以此为都,米而跨入一个新的纪元。公元756年,来自中欧的法兰克王矮子丕平(Pepin)征服此地,其子查理曼大帝也在774年为自己冠上Lombardy王的封号,米兰因而脱离了意大利,直到公元962年,才又成为意大利人王国的首都。
  在米兰大学东亚系任教的陆奇雅教授是我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做研究时的同事,她的中文名字还是我给她改的,她原来的名字曾被翻译成露其亚,这位意裔美国教授曾在台北学过七年中文,这次听说我要到德国讲学,再三邀请我来米兰大学,要我给她的学生们讲讲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北美的华文网络文学。由于第一天是星期天,陆奇雅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在米兰的导游兼翻译。陆奇雅说米兰是她的出生地,十三岁以前的生活都是在这个古老的城市里度过的,后来无论是在美国的中学大学及读博士,乃至到台湾研究中国文化,都无法使她忘怀米兰的一切。可能是由于她这种与故国无法割舍的情怀和意大利人对历史特有的自豪感,使得她口中的米兰既古老又壮丽……
  至12世纪,米兰联合其他城市成立Lombardy联盟,以抵抗神圣的罗马帝国皇帝,在Legnano的一场胜仗,奠定了这些联盟城市独立的基础。13世纪,贵族、保皇党和地方仕绅的领袖们,开始共同掌握米兰的政权,推举出一位Visconti来当统治者;历任中最著名的一位Visconti就是14世纪末的GianGaleazzo,他既是个军事家、文学家,也是米而大教堂和Carthusian修道院的建立者,他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法国的Orleans公爵,而法王路易十二就是他们的孙儿。这一层亲戚关系后来即成为法国主张拥有意大利的最主要借口。
  1447年,最后一任Visconti去世。三年后,Sforza家族推翻共和式的体制,成为米兰世袭的独裁统治者;其中1452~1508年间在位的该家族成员Ludovico il Moro,善用艺术家Leonardo da vinci和建筑师Bramante,把米兰建设得有如一个新的雅典,成为文艺复兴初期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重镇。1797年,拿破仑进入北意大利,在此建立了Cisalpine共和国,以米兰为都;1805年,拿破仑失败后,米兰顺势成为意大利王国的首都,但事实上,当时的意大利根本没有统一的土地,米兰因而在1815年再度成为威尼斯Lombardy王国的首都,成为北意大利的政治中心。1870年,随着意大利的统一,米兰终于结束长时期权力不断转移的情形,正式走入现代意大利的历史舞台。
  陆奇雅说:人们提到米兰,最容易联想的大概是世界时装中心,流行的代名词;说起米兰,大多数人眼前出现的是大规模时装发表会、数不清的精品店,和各式各样的流行杂志。至于米兰这个城市的印象,就相当模糊,大概只有著名的大教堂(Duomo)和那幅名画“最后的晚餐”还有些具体概念吧!事实上,2,000年的历史和数百年的国都,均使这个经济大都会还保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只不过在摩天大楼、现代化设备的遮掩下经常被人忽略吧了!
  不管对陆奇雅的论点同意与否,刚到米兰的人,一定都会被它壮观的建筑和古老的街道所震憾,因为展现在你面前的几乎就是一幅历史的画卷:米兰的观光精华,几乎全部集中在以大教堂(Duomo)周围,那巨大的正面墙以三角形的轮廓、在无数尖塔的导引下,以无比的力量伸向湛蓝的天空,形成米兰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坐落在米兰市区正中央的这座哥德式大教堂,是1386年由当时统治米兰的Gian Galeazzo Vis-conti下令兴建,而后经过意大利、法国、日耳曼各地建筑大师参与,才逐渐完成此一拥有135座尖塔的庞大宗教建筑;壮丽的正面墙则是由拿破仑下令完成,而整座教堂完全建成则是在1877年的事。长达5世纪的工程,使这座巨大的大理石建筑同时拥有凝重和纤细的美感,绕行一周当可使人感受到它的不可思议。教堂内外圣者、使徒的雕像共有3159座,均出自于文艺复兴时期名家之手,正面的五扇铜门上分别铸刻者教堂的历史、米兰的历史、圣母的生涯、San Ambrogio (米兰守护神)的生涯和君士坦丁大帝米兰诏书。教堂内部由并列的圆柱支撑着高耸的屋顶,透过彩色玻璃的光线使其间弥漫着庄严的气氛;从祭坛、马赛克画至宝物室,均可细细观赏。亦可踏上166级台阶,至屋顶上去细看高108公尺的主尖塔和环绕教堂四周的大小尖塔。教堂旁的博物馆,陈列许多与大教堂相关的艺术品。
  坐落在大教堂北面不远处的斯卡拉歌剧院(Teatro alla Scala),早已成为世界歌剧院的代名词,多少歌剧演唱者视踏上Scala的舞台为表演生涯的一大荣耀,但是与巴黎歌剧院、伦敦柯芬园歌剧院的外观比较起来,Scala真是朴素太多了!这座闻名全球的歌剧院建于1776~1778年,该址本为Santa Maria della Scala教堂所在地;18世纪建成的部分在二次世界大战时(1943年),被空中轰炸破坏殆尽,目前所见为1946年重建,可容纳3,000人左右。Scala 的歌剧季为每年12月7日至翌年7月初,大陆名导演张毅谋曾在此导演过普契尼的名著《图兰多》。与歌剧院同一建筑的斯卡拉博物馆(Museo Teatralealla Scala),收藏有许多与剧院相关的文件和物品。与Scala同位于Manzoni路、相距仅200公尺的波帝裴佳里美术馆(Museo Poldi Pez-zoli),收藏着许多有价值的装饰艺术品,另外也有绘画、武器、壁画、钟,和16~18世纪的铜器。由于全部陈列品均是该建筑所有人Poldi Pezzoli旅行全球的收藏,所以种类相当多,参观时会产生一种随兴的感觉,不同于大多数美术馆那般严肃。
  我们由Scala歌剧院右侧的Verdi路走进去,上Brera路不久走进布列拉美术馆(Piracoteca di Brera)。位于一座17世纪宫殿内的布列拉,是意大利最好的美术馆之一,收藏量多质美,特别是在威尼斯画派和Lombardy画派方面,是绘画爱好者不可错过的地方。诸多藏品中,被视为“馆宝”的4幅作品,分别是威尼斯画派大师Mantegna的“Cristomorto”(死亡的耶稣)、Lombardy画派名家Bernardino Luini的“玫瑰树旁的圣母”,和意大利画派名家Piero della Francesca的“圣母和圣者”,以及拉斐尔20岁时的作品“Sposalizio della Vergine”。
  第二天,浪漫的意大利人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惊喜:陆奇雅在带我参观了学校拜见了校长系主任之后,竟告诉我因为有许多校外的听众要听我的演讲,所以把会场安排在斯弗克斯可城堡(Castello Sforzesco)里。等我们驱车赶到时,那里的草坪上已经坐了很多人,秋天的阳光暖洋洋地洒了一地,给绿油油的草地铺上了一层金辉。当我拿起话筒走到人群中时,我第一句话是说这一切只有意大利人才想得到,这也使我想到了二十年前北京大学图书馆前的大草坪……
  坐拥米兰内最大庭园绿地的这座四方形砖造城堡,是当年米兰公爵的居处,建成于1466年,名称即来自当时的公爵Francesco Sforza。曾参考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达文西,和建筑师Bramante之意见而建的这座城堡,形制和谐而典雅。目前城内坐落着古代美术馆和考古学博物馆,收藏着许多绘画、雕刻、陶器等,不乏名家之作。在我演讲完后,陆奇雅和她的学生陪我去Santa Maria delle Grazie教堂,这座与城堡相去不远的文艺复兴式教堂,建于1465~1490年,是建筑师Bramante的作品。四周环绕着许多美丽古宅的教堂,本身并不特殊,吸引我至此的是教堂左侧、原多明尼加教派修道院餐厅内的一幅壁画,亦即达文西于1495~1497年间所绘的“Cenacolo Vinciano”(最后的晚餐)。在幽暗的灯光下,观赏这幅被世人流传最广的名画,仿佛时光倒流,有一种出世之感。
  米兰的夜晚是非常迷人的,如果你不去听歌剧或参加PARTY,在大教堂周围的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逛逛名品店,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我还在这条街上看到了许多中国人,他们大都来自北京和浙江,摆一个地摊卖一些小商品,据说这种来自大陆的非法移民,在米兰有近万人,我很想与他们深谈一下,但看到他们既忙于应付顾客又慌恐警察来抄摊的紧张状态,也只好远远地望着他(她)们,衷心地为他(她)们祝福。
  一个城市能像米兰般有发达的工商业,其交通条件绝对不可能不便利,米兰不论是航空、公路、铁路均可以四通八达来形容。由于米兰是北意大利的心脏,所以公路网也像心脏周围的血管般密密麻麻,再加上北面距瑞士、西面距法国均不远,使米兰的公路网复杂异常,在我告别陆奇雅等新朋旧友时,费了近一个小时才开出米兰。正如一个端着冲锋枪给我指路的警察所说:对于不熟悉这个城市的人,走错路的情形百分之百会发生。在几经周折之后,我终于开上往东至威尼斯的A4号公路。陆奇雅说看过米兰和威尼斯之后,罗马就属于看不看两可的地方了,因为意大利的国粹在北方,所以尽管我必须赶往奥地利的维也纳,去参加欧华作协的年会,但我还是决定在威尼斯停二天。
  水城威尼斯(Venezia)的形成源于五世纪,受到匈奴王阿提拉(Attila)迫害的人们迁移到今日威尼斯所在地居住。由于此地的小岛盛产盐,威尼斯人因此发展出对外贸易,也成为技术一流的造船人。为了对抗哥德人和罗马帝国,在此的12个小岛组成一个政治体,威尼斯城邦的最初模样于焉诞生。他们坚固的船舰帮助了罗马帝国打败哥德人,被赐予与东方贸易的权力。
  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意大利半岛呈现的是诸多城邦各自独立的局面。此时的威尼斯藉助着贸易的力量逐渐走向黄金时期。去威尼斯的市区由于必走水路,船成为每家必备的交通工具,人人把船停在自家门口,就像陆地城市的住家门口栓着一匹马般。到八世纪,查理曼大帝征服了北意大利,宣称威尼斯也属其管辖,威尼斯人惧于其武力只得与之维系。数十年后,威尼斯在新任总督Angelo Participazio的带领下,终于以坚强的防御与之相抗衡,使得威尼斯在地理上虽属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但在政治上却独立于外。自此,威尼斯人有了一体的感觉,并开始共同建设威尼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新的总督宫(Palazzo Ducale),和被视为该城保护神San Marco的供奉场所San Marco人教堂。而且从此时起,圣马可的坐骑,一只有翅膀的狮子,也成为威尼斯的市标。
  富裕成为威尼斯傲人的特点,但也使其成为被掠夺的目标,自9世纪开始阿拉伯人、斯拉夫人就不断以威尼斯商船为最佳猎物。为了保护船支财物及人命,威尼斯人以精湛的造船技术建造坚固的舰队,用来对抗海盗。这支舰队逐渐成为地中海上最强大的武力,使威尼斯人持续保有经济的优势,甚至进一梦成为侵略的利器,陆续击败包括热那亚、比萨等大城的船队,使威尼斯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中海之舟”。西元1000年左右,威尼斯已成为西方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能与其相提并论的大概只有伊比利半岛上由回教徒摩尔人所建的柯多巴和塞维尔。1095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打破了唯有威尼斯人能与东方交通的局面,支持教皇的比萨和热那亚迅速在地中海域中取得部分势力,使威尼斯不再雄霸东地中海。不过,此时的威尼斯已和今日所见相去不远,圣马可大教堂已于1094年增建完成。换句话说,今天的威尼斯就是900年前巅峰时期的威尼斯城邦。
  我在买到的威尼斯介绍手册上读到:威尼斯顶盛时期的风光因为希腊人在君士坦丁堡取得的贸易成果,而开始走下坡。一向繁荣富裕的威尼斯,在贸易路线被掠夺、收入遽减的情形下,又要支付庞大舰队费用,遂出现前所未有的向市民举债的窘况。为了挽回颓势,一向不与教皇往来的威尼斯也加入了十字军东征的行列,并领军占据君士坦丁堡。此举使得来自东方的丝织品和珠宝,再度成为威尼斯与西方贸易的主要商品。同一时期,威尼斯的行政结构亦有更改,一个叫做十人议会的单位产生,成为权力超越总督的统治集体,以避免总督权限过大,十人议会的成员均由选举产生。公元1381年,一场与热那亚舰队僵持近半年的围城之战,在威尼斯人的坚持下终于获胜,在热那亚人撤退的同时,也代表威尼斯正踏上另一个黄金时期。
  15年纪前半,威尼斯再度展现傲人风采。先是于1416年在Gallipoli击败土耳其帝国舰队,接着陆续占领了Morea、Cyprus、Crete等爱琴海和东地中海的岛屿。在陆地方面,威尼斯在1414~1428年间,也占据了威罗纳(Verona)、Vicenza、Padua、Udine、Brescia、Bergamo等义大利半岛北部诸城。这段时间的威尼斯,几乎已视整个亚得里亚海为自已的内海,国威鼎盛。可惜这段时期相当短暂。当1453年,土耳其攻占君士坦丁堡、消灭了神圣罗马帝国之后,威尼斯也开始走向衰弱之路。尤其在1492年新航路发现,所有原本从事贸易的城市均争先走向大西洋的时候,威尼斯却仍被土耳其人缠拉着而动弹不得,而随着她在海上的属地一个个临落于土耳其人手中,威尼斯也就慢慢在欧洲历史舞台上消声匿迹。西元1797年,这个曾被誉为“最平静的共和国”终于拉下落幕,因为拿破仑进入此地,并废止了实施上千年的古老宪法。
  拿破仑失败后,威尼斯和意大利北部被画入奥匈帝国范围,成为欧洲各地王公贵族度假休闲的最佳场所,威尼斯遂从一贸易大城逐渐转变为举世无双的观光都会。意大利统一后,一向善于经商的威尼斯人仍一本善用城市独特景观的心理,把威尼斯经营成义大利最重要的观光城市之一。
  位于威尼斯东北方13公里Tessera地方的马可孛罗机场是前往这个水上都市最快捷的门户。由于机场濒临Laguna Veneta这个大湖,所以由机场至威尼斯市区可搭乘水上计程车,但这个收费L75,000的交通方式实在是贵得离谱,所以除了一心尝鲜的观光客之外,少有人择此途进城。另一种被称为Motoscafi的电动船,行船时间较短,也较便宜。若开车只能到罗马广场(Piazzale Roma),然后必须由此换搭水上巴士(Vaporetti)才能抵达只行船不行车的威尼斯市区。
  严格说来,可至威尼斯市区的道路只有沿沙洲而筑的那一条,不论由公路网的任何一个方向前来威尼斯,车子都只能在驶过沙洲上的公路后停放在罗马广场巨大的停车场上(导游说遇到每年复活节嘉年华会举行时,整个广场和沙洲公路全成了停车场,车子根本开不进去),市内根本无车辆踪影,完全以船代车或以双脚为交通工具。威尼斯也是著名的东方快车(Orient Express)的终点,这列由伦敦发出,经巴黎、苏黎世、圣安东、茵斯布鲁克,抵达威尼斯的豪华列车,是前往这座水上都市最浪漫的方法。不过,其费用也贵得吓人,我曾在瑞士问过旅行社,被告知单程含单人厢房和所有餐点的费用至少要美金一千五百元。
  我把车停好后就雇了一个会说英文的导游,我们选择乘Gondola进城,这种形如弯月造型,由穿着横纹衫、头戴草帽的船老大摇桨前行的船,现已成为威尼斯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导游说他是从瑞士伯尔尼旅游学院毕业的,他说全世界学旅游的人都想到这里找工作,因为这里是当今世界唯一完全靠旅游生存的城市,他说威尼斯从开发起就限于目前城区所在的这些小岛上,所以和别的欧洲城市有新旧市区截然不同的景观现象有相当的差异性,几乎全城皆是昔日留下来的“古迹”而无所谓的新市区。因此若是细细说来,处处皆景的威尼斯可得花上长篇大论才述说得完,虽然从城南到城北步行不过1小时,但几乎没有人是以此种时间走完的,因为途中吸引人的事物实在太多。
  我们在圣马可广场(Piazza San Marco)下船,这座位于威尼斯市区南缘、紧邻大运河与圣马可运河(Canal di San Marco)汇流处的长方形广场,名闻全球,早已被视为威尼斯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广场的北、西、南三面是由廊高柱长的建筑物所围绕,其间有许多著名的咖啡厅和精品店,是旅客流连忘返的所在;广场东面就是此处名称由来SanMarco大教堂,在教堂前矗立着三根旗杆,它们分别代表威尼斯国威鼎盛时所拥有Cyprus、Crete和Morea三个岛屿,是该城辉煌历史的见证。广场的开口在运河边,入口处有两座分别雕着有翼狮子和San Theodore 的纪念碑。圣可大教堂(Basilica San Marco)是我在欧洲所见不多的混合着拜占庭和西方风格的大教堂,建于1063~1073年间,因埋着威尼斯城守护神圣马可的遗体而得名。17世纪时局部修建曾加入文艺复兴风格。正面墙上五个大小圆顶和拱门内装饰的壁画和马赛克嵌画,构图精密、线条优美,因为以金色为主,所以也为此教堂博得了黄金教堂的美名。教堂内部装饰着壁画、马赛克画和雕刻,令人目不暇给;其中又以名为Pala d'Oro的黄金祭坛、宝物室内的各种物品、大教堂美术馆内的铜马等,最引人注目。与大教堂毗邻而立总督宫(Palazzo Ducale)是昔日威尼斯的权力中心,原建于12世纪,但于13世纪末至16世纪之间已完全改建过,成为一座兼具总督宅邸、政府行政中心、立法处等功能的巨大建筑物。这座外表以粉红和白色格子做为墙面,一楼有36根柱子的总督府,看来优雅秀丽,但和其内部拥有的庞大力量不太协调;站在圣马可广场上面对总督府大门,从左至右分别是“所罗门王的审判”、“亚当和夏娃”和“诺亚的醉态”三幅雕刻,而大门上则有总督Foscari对圣马可之狮屈膝的图案。总督府内的中庭、大楼梯、黄金楼梯(Scala d'Oro)、四门之屋、谘询厅、议会厅及精美的天花板壁画“威尼斯的胜利”等等均颇具特色;不过,一般人最感兴趣的还是颇富传奇色彩的叹息桥(Ponte dei Sospiri),这条联接总督宫内法院和一河之隔的监狱石门的封闭式桥梁,是当初被判有罪者在进入监狱前唯一可以看到蓝天、碧海的所在,所以当罪犯被押解由法庭走到此处时,透过小小的窗户看到外面世界的那一刹那,都会情不自禁的叹息,这就是此桥名称的由来。
  位于广场北、西、南三面的三层楼有小拱门长廊的红棕色屋顶建筑群,就是昔日法院(Procuratie)的所在,其中北面为旧法院建于16世纪,南面为新法院建于17世纪,西面与圣马可大教堂相对的部分,相传为拿破仑下令所建,目前为收藏文物和艺术品的柯瑞尔博物馆(Museo Correr)。不过,在法院建筑群中最让我注意的是那座与大教堂相邻,位于广场东北角的白色钟楼,其顶端的摩尔人造型敲钟者铜像据说已在此“执勤”500年了。坐落在大教堂和总督宫相邻处正前方、圣马可广场东南角的大钟塔(Campanile),可说是威尼斯最突出最显眼的建筑,高99公尺的身影让人们想忽略它的存在都不容易。这座高大的砖红色塔楼原本是威尼斯的灯塔兼辽望台,1902年某日早晨忽然崩落毁坏,随后完全忠于原样的重建就在威尼斯人仔细的监督中展开,终于在1912年再度矗立在圣马可广场上,位于屋顶尖端的金黄色“风向天使”也再度转动于亚得里亚海的微风中。登上顶端的辽望台,可将整个威尼斯市区纳入眼中,视野之佳无与伦比;塔楼底层线条单纯优雅的小游廊,完成于18世纪的铜门,壁龛内的雅典娜、阿波罗、麦丘里等神话人物雕像等,均引人驻足。
  在威尼斯的大运河(Canal Grande)上行船,环视两岸,犹如在观赏两幅欧洲中古世纪的油画,正如15世纪的法国作家Philippe de Commines所言:“我认为它是全世界最好的道路,拥有最美丽的建筑”。这条以反S型纵贯威尼斯市区的全城最宽阔“道路”,不但是交通上的动脉,其繁忙程度不亚于任何一座城市的主要道路,但沿岸造型风格各异的各种建筑物,更使其宛若露天的建筑博物馆。我们从圣马可广场码头上船,且停且看地把大运河沿岸的美丽建筑逛一圈,就“谋杀”了我八卷胶卷。在位于大运河中点的利雅多桥(Ponte di Rialto)上,我停了一刻钟,这座威尼斯最古老的白色大理石桥,以其长28公尺的圆拱造型和桥上所筑的覆顶拱门,成为众所公认威尼斯最美的桥梁。建于1588~1592年间的这座石桥,前身为一木桥,经Antonio da Ponte设计改建而成今日面貌,已是威尼斯代表景观之一;站在桥中央眺望人运河,是相当能领会威尼斯风情的所在。利雅多桥两端各矗立着一幢美丽建筑,东端是目前做为邮局,西端是优雅的文艺复兴式建筑Palazzo dei Camerlenghi。坐落在大运河最南一道桥阿卡德米亚桥南端的阿卡德米亚美术馆(Galleria dell'Accademia),是典藏14~18世纪威尼斯画派作品的宝库。建筑本身原是卡利塔学校和卡利塔教堂所在地,目前除教堂部分仍维持原样,其余皆为陈列馆。美术馆内部的宽敞和入口的狭小,恰成反比,在24个陈列室中分别收藏著名家的作品,包括G iorgione的“La Tempesta”、Titian的未完成画作“Pieta'”、Mantetgna的“San Giorgio”、Tintoretto 著名的圣母像,和Bellini的圣坛等,均是意大利的国宝。
  在利雅多桥北面不远的大运河左岸,自14世纪以来就是威尼斯人购买海鲜的去处。在中午以前可在此看到各类鱼鲜,和紧邻的菜市场,是认识威尼斯人日常生活状况的最佳去处。坐落在大运河尾端左岸的Santa Maria della Salute教堂,是威尼斯巴洛克式建筑的代表作,由17世纪建筑师Longhena设计建造。白色的大理石、淡绿色的圆拱顶,倒映在运河的水面上,形成一种绝美的画面;内部不仅装饰得华丽无比且收藏有名家的作品,如Tintoretto的“Le Nozze di Cana”。位于大运河第二个大弯道左岸的雷佐尼可宫(Palazzo Rezzonico),自17世纪始建至18世纪才完成。有如石块堆砌而成的外表是融合佛罗伦斯和威尼斯的风格所形成,是当时最新的建筑风格。目前这幢三层的建筑物,是威尼斯18世纪博物馆(Museo de Settecento Veneziano)。除了以上各点外,大运河畔的美丽建筑还有相当多,包括位于右岸的Palazzo Vendramin-Calergi、Palazzo Loredan、Palazzo Grimani等,和位于左岸的Fondaco dei Turchi (土耳其商馆)、现代美术馆(Galleria d'Arte Moderna)、威尼斯大学经济系(Ca'Foscari)和以收藏现代欧洲美术品著称的Collezione Peggy Guggenheim等。圣洛可学校(ScuoladiSan Rocco)周围:
  威尼斯没有工业却有许多学校,学校是典型的威尼斯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环,经常担任慈善机构的角色;一座学校除了必须的设备外,通常还包括集会场、小教堂,甚至救济院。所以学校在市区中具有凝聚的作用,周围常有颇具可观性的事物,圣洛可学校(ScuoladiSan Rocco)就是最具代表的一处。坐落在大运河左岸市区中央的这间学校,为16世纪前半所造的文艺复兴式建筑,目前已无原先Scuola的功能,而以收藏威尼斯画派大师Tintoretto 56幅杰作成为威尼斯最重要的艺术中心,甚至被誉为威尼斯的美术圣地。本名Jacopo Robusti的Tintoretto(1518~1594年),成熟期的画作几乎全藏于此。与圣洛可学校隔着洛可广场相对的圣塔玛拉教堂,为一法兰西哥德式建筑,建于14世纪,是威尼斯主要的教堂之一,也是面积最大的一座。教堂内部宽敞庄严,由12根大柱支撑开展,正中央祭坛上是Titian的代表作“圣母天图”,祭坛右边的小礼拜堂内有三折式祭坛画,祭坛正前方还摆设有一般教堂内极少见的圣职人员祈祷用坐椅。这座教堂同时也是许多威尼斯总督和历史名人的理骨所,有“威尼斯的万神殿”之称。
  坐落于上述教堂东北方二水之隔的小岛上的圣保罗广场(Campo San Polo),是昔日市民举行各种庆典仪式的场所,今天其风彩已被圣马可广场掩盖,变成市井百姓休憩的地方,观光客较少光临,但却也因此保存了真正的威尼斯面貌,对建筑拥挤空地极少而观光客又摩肩擦踵而来的威尼斯而言,此处是少数让她的百姓有“我的城市”之感的地方之一。
  因为我在威尼斯的时间有限,第二天我给了那个我至今仍记不住名字的导游一百美元的小费,请他带我以最快的速度看完威尼斯,于是我们用走马观花的方式去了位于圣马可广场北方、建于1234~1430年以拥有许多珍宝级宗教艺术品而著称的San Zanipolo教堂;位于圣马可广场东方、文艺复兴风格、拥有一座13世纪钟楼、以Bellini的“四圣人和圣母像”而受重视的San Zaccaria教堂;位于大运河左岸市区、以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所绘天花板壁画为人所知的卡米尼学校(Scuola dei Carmini);位于Santa
  Lucia火车站右边、建于18世纪、以Tiepolo所绘壁画而广为人知的拉比亚宫(PalazzoLabia)等等。
  由于小费给得很好,导游还带我去了几个一般游人不会去的小岛,位于威尼斯北方1.5公里的穆拉诺岛(Murano),是由5个岛集合而成的岛群,昔日是威尼斯贵族别墅的所在地,在东方玻璃制造术传入之后,威尼斯基于安全理由,把不可缺少火的玻璃工厂很有默契地集中在离市区不远的穆拉诺。近千年来,被视为世界顶尖的威尼斯玻璃工艺品,几乎全部来自穆拉诺,至今依然。岛上有无数玻璃厂和玻璃艺品店,还有一座玻璃博物馆,可参观和采购。于7世纪开始建设的穆拉诺,目前维持着12世纪时期的风貌,是个优美而典雅的地方,非常适合闲逛慢踱。
  而布拉诺岛(Burano)则是深处海中远离本土和威尼斯的喧嚣,是个宁静安详的渔港,极富悠闲的度假气息。约5世纪时即有人居住,但直到威尼斯繁荣之后,手工艺才打破此地单纯渔业维生的局面,而且以丝织品为主的手工产品逐渐成为岛上居民收入的来源;从此,蕾丝(Merletti)对布拉诺人而言,就像玻璃对穆拉诺人一般,成为该地最大的特色。走在岛上随时可看到妇女们人手一件地编织着极耗眼力和时间的美丽蕾丝,洁白的蕾丝和明亮的阳光相互辉映,让人充分领略属于南欧小岛的独特风情。与布拉诺岛相距不远的托切罗马岛(Torcello),和布拉诺岛的景象截然不同,是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不过,此处即是诸岛中最古老的一个,在重心逐渐南移至威尼斯所在地之后,就逐渐被忽略。丽都岛(Lido)是威尼斯东方呈南北走向的一座长条形岛屿,是分隔亚得里亚海和Veneta湖的一长串岛屿之一,可说是威尼斯的天然防波堤和城墙。原先并未加以开发,直到本世纪才逐渐发展成现代化的休闲中心,靠亚得里亚海侧的绵长沙滩成为吸引游客的焦点,不断兴建的大饭店、夜总会、赌场、剧场,把此地点缀得喧闹繁华;不过,这种情形只限于夏天,一到观光淡季,岛上连个人影都瞧不见。丽都岛,可说是现代文明具体而微的表现。
  几乎所有有关威尼斯的电影或文学作品,都是与爱情和浪漫激情有关的,但我这次由于时间匆忙且找了一个男导游而与浪漫失之交臂,打电话与陆奇雅向意大利告别的时候,开玩笑说这是我唯一的遗憾,陆奇雅竟惊奇地喊了起来,连说不可思议,她说在威尼斯几乎所有未婚的女孩子都把与人浪漫做为第二种收入的来源,更何况还有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性工作者”,难道光有水就能吸引每天六十万的观光客吗?要知道你们中国人把浪漫看成是堕落,而我们意大利人则把浪漫当作梦想,别忘了意大利最令人崇拜的国会议员“小白菜”就是妓女……
  当我把车速调到第五档,在夕阳的照耀下远离威尼斯飞速向奥地利驶去时,威尼斯留在脑海中的印像就好似一幅无法抹去的图画:无处不在的水路、无往不去的小船、古老的大街小巷、绚丽的巨宅平房……意大利,一个具有西方文明的古国!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