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宇文正采访王蕙玲、丁亚民


  为什么拍《人间四月天》?

  王:六年前,我在美国待了半年的时间,放假,休息、看书,那时手边刚好读到关於徐志摩等人的资料。当时引起我好奇的倒不是徐志摩、林徽音、陆小曼本人,而是他们旁边的三个人:林徽音的先生梁思成、徐志摩的元配张幼仪、陆小曼的前夫王赓,事实上是这三个人引动我想要写这个故事。我觉得在那个年代、在那样的人物生命里,他们能够遇到等同他们的丰采、了解他们才华的人,然後在他们一生的爱情中做出承让,有这样的一种宽容,那宽容感动了我。 就我所认知这一代的文人,徐志摩为自己的人生跟情感留下最多的文字。正因为他有这样不畏道德批判的勇气,留下这么多忠於自己的描述,使得我们後人有机会做他的传记。徐志摩的勇气跟他对生命诚恳的力量,我觉得现在放眼周遭的世界,实在也不多!所以一百年前的人不落伍!这是我的感觉。

  触动最多年轻人的心

  丁:除了徐志摩本人,同时三个女性也都留下一些资料,林徽音虽少一点,但她有诗;陆小曼的最先出土,她的《爱眉小札》,可以看到她内心的情感。最後张幼仪的回忆录出版,拼出来了!拼出来之後反而会产生一个罗生门,那是一个很多样性、立体的传记故事。其他文人的爱情,很少有这样双向的文字、甚至多向的文字流传,更何况还有旁支的文字,如胡适等人,可以交叉比对,所以整个过程太有趣了! 我一直印象很深的,在我当兵的时候,有一个小学没毕业识字不多的小小兵,他身上刺了几个字: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那是徐志摩的文字啊!他甚至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他的灵魂伴侣!很多很多年来,许多年轻人写情书就是从抄徐志摩的诗开始。我想徐志摩也许是现代中国文人中作品出版量最高的一位作家,每一家书店都会有一个徐志摩的专柜,至少有他的选集,他的影响力之大实在不容忽视!这个人在文坛确有他真正的地位!可是他好像又被定位为一个浪漫文人,而不在他的文章本身,那就很值得我们探讨了。 我常在想他的影响力为什么会那么大?他是一个很俗气的文人吗?他的爱情传奇会那么的耸动,一直被传说著,那其中一定有什么感动人的地方吧?

  王:大家都很好奇,是他的浪漫爱情包装了他的文学?还是他的文学里有真实情感使人感动?到底徐志摩这个人的诗的地位跟文章的品级,在中国文学史上能不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定位?对他的作品嗤之以鼻的人,跟喜欢他、对他著魔的人几乎是非常两极的。但是经过了八十年,流传到现在,跟人的心、跟情感接轨贴近的,还是徐志摩的作品!我觉得拿他在现在这个文艺社会做为一个被讨论的话题,对於现代人来讲是可以引起共鸣的。

  丁:在现代诗人里,被改编成歌词、校园歌曲最多的也是徐志摩!像〈再别康桥〉、〈歌〉、〈偶然〉、〈梅雪争春〉……他触动了多少年轻人的心!当我要去做徐志摩的传记时,我在想这个事情会感动我,让我觉得值得去做的理由,并不是我们要去为一个文人盖章、下一个定义;也不是要去歌颂他的爱情生活;更不是因为这个爱情剧的题材可以拍得多么的煽情,都不是!台湾现在的人心状态,在心灵上那么自由的人类,却没有办法像徐志摩一样的勇敢,或是得到像他一样的东西!而在大陆上来说,这十年来他们开始开放,人的心解放了,大家都要呼吸一个新的、自由的空气。 所以今天做徐志摩的传记,我的心态是,不管对於哪一边的中国人,它直指著人类永恒的一个希望、梦想和勇气。

  王:或者说考验你对爱情的信念。

  丁:嗯,他的勇气跟真诚我想即使在现在也少有!对今天的人来说,不要说是灵魂伴侣,可能还需要知道什么是「灵魂」,对不对?很多人都失掉了!或者还没把它发掘出来,所以没办法像他用一生的力量,花那么大精力,做尽所有奇怪的事情,去寻找一个他要的东西。我想这一点无论如何是会激励现代人、感动现代人的。

  道德解放的花朵

  王:从现代人生活的状态来说,我觉得这个社会存在的虚假性,使人活得不知道意义在哪里。而许多的创作也正是不停地彰显人类的虚假性!现代人可能已经被谎言淹没到忘掉还有真实的存在。我不敢标榜徐志摩是百分之一百真实的人,尽管他所有的朋友都这样子说他,但是我希望人们有机会去看。就像我在搜集他的资料时,其实一开始我对这个人没有到著迷的程度,但是当我读他所有的资料,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他的学生!所有他导读的东西、他以前在课堂上讲的,我都会想去找来看。我惊讶的是,一百年後,我只是透过平面的文字,他还会给我这样穿越时空的震动!所以我相信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必有真实可感的情感在其中。徐志摩这个人的生命很短,也许正因为短暂所以来不及有穿帮的机会,来不及腐化等等!他活得头尾一致,虽然做了非常多荒谬的事!可是在这样一个人的生命里,多多少少唤起我们重新去想,我的人生、我要什么?(我们不敢想要所有人相信爱情的存在……)但什么才是我真正要的?我有没有勇气去要? 徐志摩的故事,在八十年前跟现在,都围绕著一个很大的道德的问题在。虽然到现在还是有很多卫道人士对徐志摩提出批判,可是我们要思考的是,像这样一个人为什么那么多人爱他?为什么他的太太张幼仪要原谅他?为什么林徽音这样一个才女一生跟他的情感都有著这样紧密的牵绊?再回到道德这个问题,我觉得有趣的事情是,那一代的人他们活在一个非常道德的社会,道德在人们的心里,然而我们在这个故事里看到了情感、看到了宽容;而现在的社会,道德已经瓦解了,没有道德存在的社会,但是道德在我们的嘴巴里。我们看到那么多外遇、婚外情,经过八十年之後,经济自由了,社会开放了,人们对道德问题的处理不见得更成熟。八十年前社会是封闭的,可是在少数人心里有花朵──有那对道德解放的花朵。因为出现了一个徐志摩,需要被那么多人来原谅,包括林徽音的先生梁思成,他始终把徐志摩当成一个大哥,绝不去触碰妻子胸口的痛处。

  丁:至於张幼仪本人,那更不可思议了!像一个球赛,张家的观众跑到对场去帮对方喊加油,那么了解对方的心情!而张幼仪本人的态度也一样。她会难过她的娘家并不站在她这一边,去指责徐志摩;可是她一辈子还是跟在徐志摩的後面走!我觉得那时候人的想法、灵魂可能跟我们现代人不一样吧!

  王:谈完徐志摩,我们分开来看这三个女人。当时我是用山、海、风去形容这三个女人,张幼仪忍辱坚贞如山;林徽音忽远忽近飘逸如风;陆小曼惊狂颠踬如海。可是整个故事完成以後,我觉得她们是山中有海、海中有风、海上有山!其实她们三个人都有共同的特质,但是又各有差异。

  为爱情付出宽容

  陆小曼是我觉得最难下手的角色,因为大部分人不稍微去了解一下她的背景的话,会对她有交际花这样的印象。当我读到她的资料时,才知道其实陆小曼在跟王赓结婚之前是足不出户的,她是成了王太太之後才开始进入社交圈。她画非常好的国画、她有才华,又有流利的英语、法语能力,在一个没有出过国的女孩子身上,竟能有这样良好的教育条件,很少人把这些背景跟陆小曼拼贴在一起,只知道她是一个票戏的女人。她当然是票戏的女人,但她不是戏子;她当然会跳很棒的交际舞,但她不是一个交际花。陆小曼的可爱与天真处,我也是在做传记时才逐渐发现的。 《爱眉小札》里留下了陆小曼对徐志摩的情感。《爱眉小札》凭良心讲,从文笔上来说,它是很直接、很口白的,陆小曼自己也谦称她的文笔,如果不是为了徐志摩她不愿意这样献丑。可是细读她的文字之後,发现她那一种天真,在她整个生命里,这份天真一直贯穿到最後。这份天真使得她能够做出跟翁瑞午同睡一个烟榻上而还是理直气壮的爱著徐志摩,从来没有把翁瑞午跟徐志摩混淆过。这是一般人的观点里很难容忍的,可是徐志摩能够容许。当别人给他的爱情宽容的时候,为了爱情他也付出了宽容。他能够因为陆小曼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情况跟心性,而贴缩在陆小曼的身边,跟翁瑞午一榻而眠。

  

  ■徐志摩一生最难理解处,也就在最後他与陆小曼那混乱的状态。徐志摩一生追求他的灵魂伴侣,可是到头来如此,他追求到了吗?他的心境到底是什么?戏剧上又如何呈现徐志摩当时的心境?

  王:我相信陆小曼跟徐志摩的爱情没有粉碎,可是他们的理想──那成为神仙眷侣的理想破灭了!如果要分析原因,我想很大的理由是徐志摩处在当时中国文坛的地位,他的生活层面所接触的文人,凌叔华也好、胡适也好,这些人都没有给陆小曼一个正眼相待的评价。大部分的人都形容她的美貌、说她有点才华,最同情她的是胡适,胡适曾经说她是北京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像胡适这样的男人一直把她当成风景来看。在当时整个社会,陆小曼要进入徐志摩的社交圈是有其困难度的。但陆小曼是天蝎座,她自视相当高,很有自尊心的。而在徐家,当她跟徐志摩结婚没有多久,张幼仪就回来了,张幼仪在徐家的地位并没有因为陆小曼而不存在。即使徐志摩口口声声说爱她,但是陆小曼在徐家的地位,始终没有建立。以前她是王赓的妻子,走到哪里都是司令的夫人,无论如何她的社会地位是被承认的,可是因为她跟徐志摩在一起,她的社会地位瓦解掉了!那对她来讲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当然後期的她,从票戏、交友不慎跟翁瑞午在一起,也是原因,她有一点自我放逐的心态。如果不是遇到翁瑞午这样一个人,也许徐志摩还有机会把陆小曼再拉出来,但是因为染上了鸦片,而在当时中国社会,鸦片是需要有管道的,陆小曼拔不出鸦片就拔不出上海,就不能够飞到徐志摩希望的位置!所以徐志摩被陆小曼困住了,困住在上海。可是他们两个相不相爱?到死都相爱!

  

  ■在《小脚与西服》里提到,徐志摩最後坐上那班飞机是要去跟林徽音见面;感觉上,徐志摩似乎终其一生真正爱著的是林徽音?

  

  艳丽与淡雅之间

  王:我也认为徐志摩对林徽音的爱情,从他们相见的第一面一直到最後一刻徐志摩死掉,终生都没有改变过,但是真正的升华了!因为他们之间有诗,诗把他们的情感升华了!他们这一生,像两盏精神的灯塔互相映照著。

  徐志摩即使在林徽音已经跟梁思成论及婚嫁时,两人因为一些公开场合,有很多旧情复燃的机会。我们可以想像林徽音当时夹在两者中间的痛苦,因为徐志摩是正面迎战,绝不避讳,而梁思成是默默守著,也不走开。林徽音自己的母亲是第二个太太,她的父亲又娶了第三个太太,她母亲长期活在两个妻子的家庭夹缝中间,林徽音身为唯一的女儿,她必须倾全力抚慰母亲的心,所以深受家庭的痛苦;也因为这个原因,她拒绝了徐志摩,因为她没有办法把她母亲的痛苦造就在别人的身上,这是她内心很善良也很真实的部分!可是她对徐志摩的情感一直没有改变过,即使她跟梁思成结婚了,梁思成只是另一个新的位置,没有取代过徐志摩在她心中那样一个精神性的地位。

  可惜徐志摩当年写给林徽音的信札已经全部遗失,在他们互往关系里,这些文件资料的从缺,也就留给大家无尽想像的空间。如果有字句留下来,也许比我们想像中更艳丽,也许是更淡雅。在艳丽与淡雅之间,我们只能去想像存在於他们两人中爱情的火花。

  林徽音有她的特质,很稳练,文字也很凝练。但有时候,有些人为了要活得完美,必须要丧失她的热情。林徽音的文字、她的创作是被蒸馏过的;而徐志摩是岩浆,直接喷薄出来的!所以就爆发力而言,徐志摩对整个文坛所引发的震动就大。林徽音留下的是涓涓滴滴的美;她的纤细美感可以被看到,她同样用这样纤细的美感去处理自己的生命。在这个为求完整而淬练的生命里,她必须要舍弃一些所谓的passion,我们不知道这个过程对她有多痛苦,一直到张幼仪的传记出来,我们看到林徽音在病中,以为自己几乎要死掉的一九四七年,徐志摩过世十五年後,她想要见张幼仪一面!这件事如果没有被记录的话,没有人能体悟到底她跟徐志摩这段感情在她心中累积了多少遗憾!我们只能去揣想,这个重担一直承担到她在几乎要死之前都还没有放下。

  透过这么多不同事件,生命层次的复杂度远远不是用一个单一角度可以去评断的。我想人能懂得这个也就够了!

  徐志摩最後上飞机的确是要去奔赴林徽音的演讲。但他在机场上,飞机起飞前,发了一封电报给陆小曼,说他不想飞了,想要回到她的身边,想喝一杯热茶,好好睡一觉——可以说这是徐志摩的遗书吧!

  丁:他上飞机从南京起飞到徐州、再到北京。当他在徐州时发了一封电报给林徽音,要林来接他;而在中途站,他又写了一封信给陆小曼说想要回家!在不预知的临终前,发了两封信给他一生搏命以求的两个女人!我想这是一个很宿命的东西,徐志摩的一生真的就是这么的戏剧化!

  王:至於张幼仪。《小脚与西服》这本传记出来时,很多人看了以後觉得偶像破灭,徐志摩竟然能这么卑劣的对待人!可是我在读这本书时,读到的不是这样的感受。我觉得张幼仪在我心里是一个冷调子幽默感的人。在她的记忆所剪下来的片段里,每一个部分都很卡通。她嘲弄自己的生命,也嘲讽徐志摩对爱情的追求;可是她嘲讽著,并没有离开。在她嘲讽的眼光下所看的每一件事,都有著卡通的面貌。譬如当徐家听到张幼仪同意离婚、要让徐志摩跟陆小曼结婚时,她说徐志摩兴奋得玉戒指飞到窗外去了,然後全部人就趴在窗口找玉戒指……对於那种刻骨铭心的伤痕,她选择的竟然是这样荒谬突梯的记忆画面!我相信这是这个人处理自己一生情感痛的时候,所选择消化痛苦的方式。因为她留下了这样子的记忆,所以我了解她的情感;而我不见得用她的眼睛去看这个故事,否则我会落进一个陪张幼仪去消化这个爱情痛苦的角度来诠释徐志摩。

  

  点亮一盏灯

  丁:有人说如果这个故事里没有张幼仪多好!张幼仪这边不要呈现、把她降低,这样就会看到一个多么浪漫的诗人追求爱情,追求林徽音不成,再去追求陆小曼……而因为有了张幼仪,我们看到了他坏的嘴脸!其实如果你的身边有个二十二岁的小孩,他娶了一个女人是你要他娶的,不管那个女人有多好,他觉得很不快乐,他要离婚,你会不会成全他?人很奇怪!现实生活面的人其实是很宽容的,很容易接受,可是在戏剧里就变得严苛了!其实徐志摩的行为一点都不难理解。

  王:我相信回归到一个创作的层面,我们今天做这样一个戏剧,希望呈现的是一个圆人而不是一个扁人。既然是个「圆人」就要从每一个角度去看他,就绝对不会是一个完美的人。解构掉所有的道德、统一的要求,就是这个故事要去找的东西。

  想想,在一个西山的夜晚,年轻的徐志摩点亮一盏灯,写信给他的老师梁启超……。

  丁: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孩子,甘冒大不韪,对著一代大师说:对不起,我要在茫茫人海中追求一个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是何等的勇气!我觉得如果能够在把人的道德观念解构掉、宽容人的行为的荒谬,最後找到一点点真实的东西,那么徐志摩不虚此生!我们做这个戏剧也就不虚此行!
回目录